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正面向全球公开征稿,稿件内容为针对当代艺术展览的艺术评论,投稿时间截止到2015年10月15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到艺术批评的写作中,征稿期间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陆续邀请了艺术界拥有不同身份、教育背景、实践经验的嘉宾展开了艺术批评的系列讲座。
IAAC评委李龙雨现场发言
本次讲座邀请了IAAC组委会成员Lewis Biggs、第二届IAAC评委李龙雨及策展人秦思源分别就艺术批评现状、展览机制及艺术生态等展开讨论。三位嘉宾首先就各自准备的主题展开了演讲,内容丰富而充实,稍后将以单篇文章的形式推送。之后主持人凌敏教授根据三位嘉宾的工作及生活背景针对性的展开了提问,下文即为提问及回答的精彩片段节选。
李龙雨:在韩国,从事艺术评论的专业评论家人数并不多,仅有400人左右。他们均在艺术家协会注册在案,准入机制较为严格。要成为专业的艺术评论家,你应当出版过一本书,或发表三篇以上的艺术评论文章,要么参加过一些专业杂志或艺术期刊主办的比赛。这400人过去20年来生存在韩国艺术评论界是非常不容易的,用“生存”这个词,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态是不容乐观的。他们和双年展、画展、博物馆以及其他艺术界的机构保持紧密的联系,是非常勇敢的。如今,策展人和艺评人之间的角色区分线越来越模糊,辨析他们角色的不同之处是很困难的。你往往可以把一位艺评人看做一位艺术学者,或是当代艺术的解读人,又或是一种中间身份,成为艺术家和观众的桥梁。
现场参加讲座的每位观众赠送一本第一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的出版物《IAAC年度展览评论2014-15》
Lewis Biggs:如果在艺术界想要存活下去,著作量、著作本身和出版教材的数量是一些重要标准。书和出版的文章也需要同行审定,另外,文章被转载和引用数量也是衡量的重要指标。学术写作或艺术评论写作呈现出“缺乏”或者“过量”的双重现象。一些文章,从内容和质量而言,大多是没有前瞻性的,很难找到艺术评论的原创性文章。策展人是有单位与薪水的,但并没有艺评人这样一个职位在学校的艺术部门或者博物馆、艺术馆。艺评人的作用通过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在不断地进行重复和宣传,但是艺术教育在英国不受重视。
秦思源:对于中国的现状,我们首先会以批评的目光看待。我不希望评论家有很多权力,评论家能够概括、总结,把一群人微化为一个主义或者一个圈子,这个时代肯定是不能做这个工作的。评论家和策展人是分不开的,没有人只做评论,策展人和评论家是并肩的。不可能单独做评论家,必须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但是,在这种不踏实的时代,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艺术家可以凭他对艺术的良心,靠他对艺术的执着,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可是评论家和策展人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涯发展模式,能踏踏实实地做这个事情。评论家只能改做画册、画廊,来讨好迎合别人。现在中国虽然发展的非常迅速,有很多新的美术馆,可是几乎没有一个美术馆有真正的策展人职位。所以策展人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商业化的事务,这使得他们很难进入一个真正评论人的角色。
凌敏:李龙雨先生和路易斯先生都是双年展的策展人,双年展的策展人是实践性的评论家,也就是社会评论家,每两年要给双年展想一个很当代的主题,要去找符合当代的作品,你们认为什么是“当代”?
李龙雨:当代艺术,在韩国指的是近三十年。现代艺术,范围是从20世纪一开始到四、五十年代。我理解的“当代”,撇开学术定义或者术语不谈,我认为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艺术,就是当代艺术。如果谈到艺术展的选题、主题,我认为不要有所谓的主题或是名字。这对于普罗大众一点问题也没有,因为他们是一幅作品一幅作品的看,并不需要有一个主题联系在一起。他们只是从每一个艺术品本身出发,看看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跟每个作品进行互动。在选主题的时候,背后一定有严肃的符合逻辑的思考。这些作品必须是当代的,而且必须反映一些深思熟虑的意图。但是这反而会阻碍艺术家的创作,感觉是命题作文一样。所以要给一个描述性的、开放性的主题让他们自由发挥,在自我主题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现场观众提问
秦思源:现在的现状是,当代艺术太多,你怎么选艺术家、选作品?如果你喜欢什么就选什么,公众或专业界就会怀疑你。所以得有一个选择的理由,这么多艺术,设一个主题,以这个主题来挑选艺术,是一种更公平的方法。
Lewis Biggs:不管双年展有没有这样一个主题的选定,它都脱离不了社会政治性。因为双年展也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来解决一些大家热议的社会问题。双年展不论好坏对艺评人来说都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各个层级、种类的艺评人都会在这里施展他们的空间。双年展最大的作用就是它特别具有活力和创意性。双年展本身并不是一个机构,它现在正在不断地进行一个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哪怕是历史最悠久的威尼斯双年展,每一次策展都需要进行一些重塑自我的过程,所以就必须重新再创造,思考一些有创意的主题。所以每一次展出都像一个原型一样,别具一格。
本次活动特此感谢以下志愿者的现场协助及录音整理:华凌昊、叶丽凤、周彦莹、钱源、杭天、马思捷、范子睿、陈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