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雨:流淌着批评家血液的策展人

李龙雨(Yongwoo Lee),评论家、策展人、艺术史家、美术馆馆长、艺术教育家。目前居住在上海、首尔和纽约。从2008年至今,他一直担任光州双年展基金会的执行主管。现任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评委会成员。


本文为李龙雨在926IAAC系列讲座多元语境下的艺术批评之演讲内容。



李龙雨(Yongwoo Lee


当下,大家普遍认为艺术评论遭遇到了危机。报纸、杂志等媒介上,几乎找不到和艺术评论相关的版面。评论家的发声渠道受到了阻碍,艺术评论成为被边缘化的文章种类。针对以上现象,我首先提出几个问题:艺术评论应该给我们提供什么?艺术评论的消费者是谁?艺术评论的作者和读者之间交流畅通吗?现在的艺术评论是否能够反映文化运动的精髓和事实,还是完全由机制推动?艺术评论和艺术界是否在共同生长?现在繁荣的艺术市场、艺术展览与艺术评论到底是处在同一维度还是背道而驰?


视觉艺术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包括艺术评论、艺术史、艺术策展、艺术管理等。我们为什么唯独要重点关注艺术评论这一形式呢?有很多人在讨论艺术评论的生存危机,甚至有人声称艺术评论快要灭亡,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非常复杂,但追根溯源,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们发声渠道的多元化。


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推动与技术革新,大家有更多的渠道吸取与艺术相关的信息,甚至表达自己的意见。信息的不对称逐渐消失之后,杨春白雪的艺术走下神坛,成为普罗大众都可以消费的内容。艺术评论也从单一的解构主义解读开始走向多元。


如今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些批评家,身陷从前的写作习惯——用密度非常大的专业语言或者用原先形成定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然而,根据研究发现,读专业艺术评论的人只占美术馆参观者的百分之三,更多的人并不阅读专业评论文章,因此艺术评论文章的影响日渐式微。另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策展人、艺术家等艺术从业人员越来越年轻化。这些逐渐加入艺术圈的新生力量,着重关注艺术市场和艺术收藏等领域,没有意识到艺术界的繁荣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艺术评论,从而对艺术评论并不抱有足够的重视。


现在很多大型的专业展览(如MFA的展览),都是由艺术品交易商、策展人和收藏家组织的。这些策展人在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现在他们并没有展现出自己重要的推手作用。如果他们能够呈现具有审美感的艺术展览,就能给艺术评论家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他们最大化地把艺术评论展现在大众面前。如果能解决上述问题,艺术评论的危机或许能得到缓解。


2001年,哈佛大学教授Benjamin Buchloh曾说艺术评论已死。我并不同意这样绝对的说法,但是这表达了现在很多专业人士对当前艺术评论所面对问题的担忧。其中,一些艺术评论的写作人士没法真正接触到足够高质量的艺术品是重要原因。有这样一句话人人都是艺术家,虽然这句话看上去非常的政治正确,但是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两面性地看这个问题。之所以现在大家都成为个体艺术家,是由于现在的社交媒体、博客文化的兴起。这样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也标志着专业性艺术评论的结束。


1980年代,专业的艺术评论在艺术界是非常权威的。艺术评论家应该扮演着导师的角色,教我们辨识好坏,也担任我们的引路人。同样地,我们可以通过艺术评论者的专业解读,以专业的角度来看艺术家的专业价值。大家喜欢去著名的艺术馆、博物馆参观,这些艺术馆是品质的象征,保证了展览的品质。这跟艺术评论是一样的,评论家的艺术评论在市场上的反应程度,最终也可以写入他们自己的个人简历,评论者需要和作品互相印证对方的价值。甚至,专业评论者的艺术评论质量不仅与国内市场反应有关,还与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息息相关。对于这样的现象还有一种观点,博物馆、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之间的循环可以和艺术品的质量挂钩。总之,艺术评论是离不开市场的,如果这些艺术评论可以给艺术品市场带来更多收入,加速它的繁荣,相信艺术评论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


然而,事实是艺术评论在话语权中的地位逐渐丢失,特异性也逐渐模糊,艺术评论学院化和机构化日益严重。过去在艺术评论非常活跃时,其作用非常鲜明,它们可以促使艺术家组织展览,甚至影响艺术家未来作品的方向。同样,也有一些艺术评论起到了负面作用,有些人甚至抛弃专业艺术评论,仅仅成为个人表达不满的工具。现在的问题和过去一样,如果没有艺术家,评论家的存在就毫无意义。批评家对艺术家若进行过多的负面解读,艺术家也同样不屑于艺术批评。这样的矛盾体现在当代艺术评论当中。因此,艺术评论也是需要市场的,它和市场不是对立的敌人。很多艺术评论家往往没有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艺术评论在市场上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实我最初是一名艺术评论家,然后才慢慢变成一名策展人。由于我的独特背景,对于艺术评论还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它们可以提供多元而新鲜的解读。此外,希望大家能用策展人的名字来称谓评论家,这样的称谓更加全面。剖析我的内心感觉,我身体内流淌的还是批评家的血液,而不是只有策展人的基因。


为何现在艺术评论失语了呢?评论家还存在吗?艺术评论真的灭亡了吗?我不会轻易地被这些问题吓倒。虽然我的谋生手段是做一名策展人,但我的策展基因来自于我身为艺术评论家的过去,所以如果让我回答艺术评论是否已经消亡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这是荒谬的。相反,我将继续坚持推动拓宽艺术批评的社会参与渠道,鼓励将艺术评论抛弃的策展人重回这条道路。

©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Art Criticis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