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凤凰艺术
作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国际性艺术评论奖项,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旨在推动更独立客观的艺术评论写作。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自2014年9月20日至2015年9月20日期间举办的任何当代艺术展览的独立评论。本次投稿截止日期为2015年10月15日。
凤凰艺术独家采访了国际艺术评论协会(AICA)名誉主席、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组委会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Henry Meyric Hughes),Henry针对公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希望藉此让更多人了解该奖项的设立与发展。
P——凤凰艺术
H——Henry Meyric Hughes,独立策展人、艺术顾问及评论家,同时亦是欧洲展览委员会总协调员、国际艺术评论协会(AICA)名誉主席、2003年度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发起人之一,以及荷兰Manifesta基金会主席(1996-2007年)。
▲国际艺术评论协会(AICA)名誉主席、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组委会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Henry Meyric Hughes)
P:请问当初为何会设立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H:参与设立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的几个人,来自中国和英国,对于现今的一些情况,我们都有同样的担忧:现今十分缺乏对艺术家作品从其成形阶段出发,诠释其发展的优秀批判性写作,并且对于作品的展示和推广等关键问题缺乏认识。我们感到有必要鼓励一种面向公众的,聪明而能够超越专业杂志相对小众范围的写作方式。对于中国的状况,也有类似的议论,虽然艺术创作的准则于中国尚在形成,而在西方,则不断被质疑。这也就意味着,随着对艺术绝对权威,或国家艺术院校可信性尚存的最后一点信仰正在渐渐消失,同样的情况存在于全球的艺术界。
2014年举办的第一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虽然主要在英国和中国大陆进行宣传,但已做到面向世界各地中文或英文写作的参赛者。同时,对于在英国(1957年创立)和中国(2010年创立)创立已久的双年制约翰·摩尔绘画大奖(John Moores Painting Prize),它号召人们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回应。2015年,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向前迈出了标志性的一大步,比赛的评论对象开放为过去十二个月中世界各地举办的任何当代艺术展览。文章字数被固定在英文1500字,或中文2000字,并且评委会成员实现了充分国际化。这一小举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参赛者将再也无法预设评委已经参观过他们所描述的展览。因此,我们也新增了引证的方式,参赛者可以选择举出最多三次例子,来进一步阐明文中的具体观点,尽管重点依旧是文本本身进行诠释的方式。
P:为什么您考虑将中国的美术馆作为该奖项的主要合作伙伴?
H:国际艺术评论奖的组委会相当独立,但为了达到其首要的教育宗旨,需要稳固的资金来源及行政运作基础。因此,为了推广该奖,并且组织一系列以讨论、研讨会、公开陈述及出版物等不同形式的相关活动,我们得到了一家上海的新兴美术馆(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以及一家在英国进行视觉艺术方面研究生教育的顶尖机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支持,仰赖他们的各种资源,并且决定在所有活动中加入培训的成分。
P:请问您是如何选择评委的?从第一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的参赛报名资料来看,似乎比之其他国家,你们收到了更多来自中国的文章,但为何评委会成员主要是国际评委?
H:虽有中英两方在资金及行政方面予以支持,但这是一项国际性的比赛,表达了世界各地积极关注当代视觉艺术的国家,对于提升批判性写作及其讨论之质量的共同要求。因此,我们希望邀请到顶尖的国际评委,他们熟知当下的艺术创作及批判实践,且他们自身的背景也反应了批判能力广泛存在于写作者、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家之中。国际艺术评论奖从专业能力和批判意识两方面进行考察,精心挑选每一位评委。他们都是资深的写作者,并且都参与过诸多策展、教育或研究性质的活动。而这只反映了一个事实:在全球关于艺术和艺术价值的对话中,地理和政治上的边界将不再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而那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只是通过少数几种主要的国际语言进行讨论,中文和英文恰是其中的两种。
P:国际艺术大奖的评选标准有哪些?
H:总体标准由组委会设置,包括客观性、独立性、批判性、原创性,写作能力以及从机制、社会和经济的角度,整体考察一个展览的能力。还包括作者吸引读者,并鼓励读者与艺术家的意图建立各种不同程度联系的能力。每位评委都将针对这些标准,以及获奖评选和作品入围的过程,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做出回应,并将通过更大范围的出版和发行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
P:国际艺术评论现在是什么样的局面?
H:这只有通过一篇辩证的文章能够客观公正地充分说明这个主题,以及它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影响。然而,北美评论家和艺术理论家詹姆斯·埃尔金斯(James Elkins)认为,目前艺术批评正在被大量地消费,并且被广泛地忽视。要反对这样的观点是困难的。国际艺术评论奖旨在对艺术评论的期待和成就这两方面建立新的标准。在同类国际奖项中,只有极少数者积极促进成功的候选人去接触新的读者,而该奖正是其中之一。
P:您认为国际艺术评论奖对中国具有什么样意义?
H:要评判该奖的主要价值,就必须涉及到它与艺术表达和对话长期的相关性。我希望它能够勇敢无畏地表达过去的作品,并同样坚定地捍卫当代创作的价值,它能够支持多元的表达,也能够超越国际间对话和交流的壁垒。它甚至能够通过鼓励人们去更多地进入艺术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做投机生意,以此为过火的艺术市场降温。
国际艺术评论奖对于中国艺术评论的意义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或许可以重新表述为“中国的艺术评论”或“以中文写作的艺术评论”。尽管中文写作者在与其他民族和社会文化相比时,无法忽视自身文化的特殊性,设立奖项的目的,仍是要促进一种双向或者多向的对话。在中国,老一代艺术评论者中只有少数代表有机会出国或学习另一种语言,因此很多人无法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但是,后来的一代人无一不受益于中国过去二十五年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机会,让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思想的代表为更大范围、更多元化的公众所知。我们也同样希望,该奖能够顺便让艺术家们有所竞争,主要是那些享受着未经鉴别的成功,或更通常是,在批评中缺席的艺术家们。
P:从长远来说,您如何看待国际艺术评论奖?您对它的期望是什么?
H:我们都会长期参与这个奖项,因为它更像是在创造一种氛围:在这里,观点能够产生显著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出版物和讨论很重要。该奖意在以批判的方式回应对于艺术家或观众的变化感受,且也期待在塑造此两者中发挥作用。我所设想的是,该奖将会发展成启发青年作者对于我们所处时代艺术的一个参照标准,并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该奖能够发展成诚实与独立批判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