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报道: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正式启动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新闻发布会于2015515日召开,征稿活动也正式启动。此前不久的4月,第一届IAAC的三位获奖者苏伟、张涵露和Joobin BekhradIAAC组委会全额赞助,赴伦敦展开了为期两周的驻留游历。


作为IAAC协办方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为本次驻留提供了诸多支持,项目协调人Anne Duffau女士不仅精心安排了校内活动和交流,而且为三位获奖者提供了各类当地展览参观和机构拜访的机会。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也特别在其网站首页对本次活动进行了专门的报道,现全文翻译后刊布如下:


      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自从2014年初试啼声之后,于今年5月再度启动。首届IAAC受到了全球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专家学者以及学生的热烈反响,共征集到来自超过40个国家的168篇英文投稿以及138篇中文投稿。去年的奖项由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CA)及国际艺术评论协会英国分会(AICA UK)联合举办,旨在支持对当代艺术的独立评论。


      首届IAAC的颁奖典礼暨新闻发布会于去年11月在M21举行。独立艺术评论家兼策展人苏伟凭借其对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颜磊个展的中文评论拨得头筹,获得五万元人民币的奖金以及2015年春天赴英国伦敦交流两周的全额资助。二等奖获得者分别是来自中国的张涵露以及来自加拿大的裘宾·贝克哈尔德(Joobin Bekhrad),获得2015年春天赴英国伦敦/上海交流两周的往返机票赞助。


      伴随着第二届IAAC的启动,首届IAAC的出版物《年度展览评论2014-15:第一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作品精选集》亦将于今年6月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出版问世,收录包括三位获奖者的评论作品以及二十篇精选入围作品(包括10篇中文稿件及10篇英文稿件)。


      第二届IAAC的征稿截至日期为20151015日,由来自国际上不同领域的专家作为评委进行评审。新一届评审团成员包括:波兰籍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学家、诗人、国际艺术评论协会总会(AICA)主席马雷克•巴特里克(Marek Bartelik);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胡安•克鲁兹教授Prof. Juan Cruz;《帕科特》(Parkett)杂志出版人迪特尔•范• 格拉芬利德(Dieter von Graffenried);策展人、艺术史学家、香港M+美术馆资深策划人皮力;国际双年展协会(IBA)主席李龙雨(Yongwoo Lee)。


      今年4月,三位获奖者齐聚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共同探讨在艺术评论中发出主观声音的力量与重要性,以及他们如何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现该奖项所力图培养与推崇的跨文化思考和全球化视野。


      当代中东艺术文化在线平台“REORIENT”创办人及总编裘宾·贝克哈尔德(首届IAAC二等奖获得者)表示:在我的文章中经常会流露个人游走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经历与体验。我虽有伊朗人的血统,但出生至今都在西方(包括北美以及欧洲)生活,因此对不同背景与经历如何共存的课题非常感兴趣。而另一位二等奖获得者张涵露亦有同感:我在美国接受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在那里度过六年时光。对我来说,受到不同文化的洗礼同样也是我所经历并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一等奖获得者苏伟来说,在欧洲的那段生活经历令他对艺术投入更深:“尽管从未学过艺术,但我从2007年开始从事翻译与写作工作。我在柏林呆过两年,这座城市的多样化与多元文化主义的特质令我反省自己过往对艺术的介入及实践基础。归国之后,我开始与一些艺术家及策展人合作,共同建立起一个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历史架构以及反思过往三十年间书面叙事的平台。”


      对于苏伟和张涵露而言,在伦敦的短期驻留令他们有机会参与皇家艺术学院(RCA)的各类活动,探索当地的艺术生态。涵露表示,“这是我首次莅临英国,我们参加了RCA举办的讲座和活动,包括非常有趣的‘我为何要说谎?2015年度研究双年展’。RCA还向我们提供了当地重要画廊的有用信息,以便我们在闲暇时间自行前往参观。而我们在回国后也会将此次驻留的回顾以报告形式提交给M21。”此外,两人在驻留期间亦向各类中文媒体撰写展评,这无疑令他们的驻留收获满载。



原文链接:http://www.rca.ac.uk/news-and-events/news/second-edition-international-awards-art-criticism/



©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Art Criticis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