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AC系列讲座之一:“漫谈艺术评论”回顾



 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现正面向全球公开征稿,稿件内容为针对当代艺术展览的艺术评论,投稿时间截止到20151015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到艺术批评的写作中,征稿期间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将陆续邀请艺术界拥有不同身份、教育背景、实践经验的嘉宾展开艺术批评的系列讲座。本文为725IAAC首轮讲座"漫谈艺术评论"回顾,文中精选了嘉宾的部分发言,以共大家讨论与学习。




周兵:艺术评论不能


 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将艺术评论放在了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上进行评比,从获奖作品看,整个奖项也非常客观公正。通过IAAC的举办,我看到了艺术批评的曙光与希望,但也看到了艺术评论圈的


 我们的艺术评论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字用拆字的方式来看就是把钱分了,分了就少了,少了就贫了。还有一层意思,和平等的有相同的含义:立意不高、立意不深、内容不丰富、讲述不吸引人。当下,艺术整体在大踏步发展,艺术评论的状况却堪忧。


 在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基础上,怎样去思考现在的艺术现象,已经困扰了我们许多人。现在当代艺术还处在刚起步的时候,我们要看到社会仍处于农耕文化刚刚结束的阶段。我们心底里是以农耕文化的眼光在观察周边所有的东西。一件作品代表着那个时代,代表着那位作者,反映着那个社会的面貌。我们在多元文化中怎样进行文化评判,怎样进行艺术评论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徐佳和:艺术评论的读者与写者


 什么才是一篇好的艺术评论?第一,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第二,对作品的价值判断要精准。第三,要有精湛的写作技巧。一篇好的文章应该自始至终承载着作者的感情,这建立在作者熟悉艺术界的现状以及对艺术史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艺术评论家是艺术家和社会的纽带,他把艺术作品推荐给社会,同时把社会的意见反馈给艺术家。一方面,要肯定艺术家的创造和探索,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走了弯路的时候要靠艺术评论家来反思和调整。在艺术史上往往是批评家通过对社会进行反思来推动艺术向前发展,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也涌现出了大批当代美术批评家,比如栗宪庭、李小山、高名潞等。


 写作领域的创新要比视觉领域的创新更艰难,但我相信艺术评论如果可以坚持独立的姿态,保证对艺术史、中国当代艺术现状也非常了解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艺术评论还是可以不断前进的。




张涵露:写作与策展


 写作和策展的这两重身份可以打通,甚至可以互相扶助。首先非常基本的一点是,好的策展人需要对作品有透彻的了解,好的艺术批评同样需要。一个好的策展人不说与艺术家做好哥们儿,至少是需要能够代表艺术家来讲述他们作品的。艺术写作者应该在这条越来越窄的通道中开辟一个大口子,这时他/她就需要对作品的深层理解,甚至在这个情况下比策展人理解得更深入。


 无论是策展还是评论,在方式日益创新的同时,有一个所谓的初心,不能忘记:就是对作品的接受负责,对观者如何观看艺术负责。这两个身份是在两个不同阶段释放其职能的:策展在展览还没成形时,批评在展览已经发生后,这种负责不是一个定位的动作,就像我刚刚说的,它是一个拓宽的动作。


 还有一点两者的共通之处,策展人的身份让我每次看展览习惯性看一些物理上的细节:比如展览作品墙标是否到位、视线有没有受到空间本身的因素影响,比如光线、建筑结构、路径是否合理等。我相信这些细节也是影响到展览的接受的,而这些细节也应被批评家看到。


 批评者应该有逆潮流的胆识。保持批评者的尖锐,但撕破批评者的权威脸庞。我认为艺术有义务也有能力抵抗权力的聚集,艺术批评也一样。




刘旭俊:亮出艺术与批评的离婚证


 艺术和艺术批评之间互相是有需求的,但是这种需求建立在想象性的基础上。换言之,一对夫妻已经是貌合神离了,但仍然还同床异梦着,大家过的都不开心,不如干脆离婚。


 从有效性来说,批评的黄金时代是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达达的时代。艺术成为全球性的共同体中的一份子,商业的影响力增强,一个全球性的艺术产业兴起,这直接导致了艺术批评的边缘化。因为最初批评的重要性纯粹存在于它的传播价值,正是通过传播性,批评对艺术才有了话语权。之后,艺术市场化,越来越被市场控制,传播已经不再依赖媒体,媒体也无法跟波德莱尔时代的纸媒比拟。


 现在由于各种电台、网络、电视、自媒体等等的发展,纸媒在整个传播中的份额也已经下滑,所以以此为主导的批评的重要性势必会减弱很多。现在我所能在杂志、报纸上看到的所谓批评文章,我宁可称之为抒情散文、说明文、展览使用说明手册,最多夹杂点术语,毫无观点。我感觉很疑惑,没有观点还很学术,这和批评有什么关系?


嘉宾发言之后,凌敏教授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发言:


IAAC希望能搭建一个舞台,让媒体、舆论机构能看到这些非常有想法的年轻人。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他们其实是很难的,我们的评论奖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


展览前言、画册中的文章之类我觉得都是评论,并且是十分重要的评论。因为如果一个人要了解这个画册的宗旨是什么,这个画册为什么而制作,或对画册中作品的解读,一篇非长篇大论但作为点睛之笔的评论是非常重要的。


当一个艺术品引起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这时候,评论人所写的这些文章,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主要体现在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艺术家,更多地了解中国艺术的现状,这些是不能用钱衡量的。我认识一些国际媒体,他们时常会让我推荐一些写作很好英文也很好的中国人。他们为什么需要推荐,为什么需要有这样的文章?因为在国外很难找到对中国非常熟悉且能写出非常出色、客观的文章的人。


大家都应该了解一个现状,即在我们的艺术家当中,即使是一些很出名的艺术家,英文很好的比较少。当他自己不能用本国语言去交流时,国际方面如果想要了解他们的现状,评论人在这个特定的艺术时代就会显得十分重要。这个重要性也是我们办这个奖的原因,也就是想要给这些年轻人一个平台,不仅是要把他们评选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好的评论人有发声的机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艺术家有很多机会做展览,但是可以发表评论的只有有限的几种杂志,如果他们不认识主编,一般文章是很难被发表的。现在我们给他们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希望能帮助他们成长。




各位嘉宾发言之后,现场观众积极提问,与嘉宾进行了激烈交锋。




现场不仅有年轻人,还有耄耋老人,可见艺术评论的受众范围之广。

©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Art Criticis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