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AC 6 | 倒计时】历年获奖者个人成果及书、展推荐 No.1
五年以来,国际艺术评论奖(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Art Criticism, 简称 IAAC )已逐步扩大影响力,共收到1108篇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影响力辐射至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并产生了16个大奖获得者和87位入围作者。其中,中文获奖者7位,入围者35位。

随着第六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拉开帷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文献中心(静安图书馆艺术分馆)着手对历年中文获奖者的发表成果进行梳理和存档,以期为大家深入了解这些年轻写作者提供渠道。 9月15日截稿日即将来临,为了鼓(cì)励(jī)一下各位想投稿却还迟迟未动的小伙伴,我们特地挑选了几位获奖者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发表成果,以及他们所推荐的书目和近期佳展。

接下来,就赶紧买(tóu)书(gão)、
看(tóu)展(gão)啦! 



王欢 | IAAC 5 一等奖中文获奖者


- 近期展览推荐 –


如果以年为一个看展周期的单位,每一年自己都会看大量展览,而我也愈发地发现除了关注展览的主题、结构、作品和现场体验等等基础构成外,一个展览自身的某种特殊“气息”,同时也是一个影响评判的因素甚至是最直接的经验。

比如正于森美术馆展出的盐田千春的个展“魂がふるえる”,从展览构成和时间线索来看,可以算是一种回顾性质的展览。但与此同时,也可以说这是在她癌症复发后,面对死亡以及治疗痛苦所拿出的“应对策略”,对我来说,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在现场带来的“刺痛”外,重新让人唤起这种对艺术“治愈”层面最原始的感受也很重要。再比如当我第一次看到 Jenny Holzer 的现场时,理所当然或者说顺理成章地被其作品的精密、审美和微妙的视觉语言所吸引,而另一个吸引我的重点还有她对于“文字”如何作为一种展示对象的可能性,有着让人兴奋的尝试。我想,很多对文字敏感的艺术从业者或许都会对这方面感兴趣吧。虽然在此无法展开讲述,但那种“气息”也是和观看者自身的经验、体系息息相关的。

由于篇幅限制,我推荐以下展览(按开幕时间远近顺序):

上海外滩美术馆“百物曲 ”

森美术馆  MORI ART MUSEUM“魂がふるえる(灵魂颤抖)”盐田千春

长征空间“今天后来成了节日”

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时间开始了”

乔空间“在地宇宙”刘窗 

红砖美术馆“仪礼·兆与易”

泰特现代美术馆 ARTIST ROOMS 项目 Jenny Holzer

- 发表文章 –

1. 消失的摄影机会记得一次愉悦的观看吗?——写郑源的《游戏/GAME》
2. 困在不可靠的时空秩序下——写杨圆圆“大连幻景”
3. 只有负片还能拯救身体,只有萨满还能解放感知——写张文心“潮汐池”
4. 神明不在家 | 姚瑞中谈《巨神连线》
5. 技术失灵——关于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
6. 他闯入风暴——FRANCIS ALŸS“消耗” | ARTFORUM展评
7. 个体不缄默 ——关于波尔坦斯基的“肖像语法”
8. 张辽源:对观看保持永远怀疑 
9. 话语的跃入 ——写王拓的《审问》
10. 刘玗:保持对流浪、当代游牧与废弃城市的非线性思考
11. 谈“室内宇宙:2017年华宇青年奖入围展”
12. 它们甚至退化成为了一幅赤裸图像!
13. 大野真人:我所感兴趣的,是一种不可被预料的摄影状态
14. 二手舍——是书店,也是线上摄影书档案库
15. 摄影机的隐疾——关于几个电影中与摄影有关的片段
16. 破损的记忆与潜在的干预
17. 形态脱离中——论唐潮的《地方摄影》
18. 章芷珩:以我们的方式拼凑出一个“杂志混合物”
19. 相片,不再甘为现实的肉身
20. 一则名为“意外死亡”的展讯 | 小说
21. 混淆, 为了一种通感的潜能——梁半:风景浏览器展评
22. 不许在房间起舞——谈廖逸君的实践
23. 一种介入式关系的疼痛 ——谈苏菲·卡尔《极度疼痛》
24. 一种恒常的意外 ——试论冯立的摄影
25. 山,作为一种消费场域——关于朱岚清的《山上的雅努斯》
26. “不摄影”作为一种讨论视觉机制的创作 ——谈林博彦与黄承聪的实践
27. 陈哲:活在余光里
28. 图像作为一种现实的副本——关于摄影作品的赤裸、直指与变质
29. 无人认领的柠檬色都市传说——从水谷吉法的《东京鹦鹉》谈起
30. 绝地的逆转——谈张剑的摄影
31. 衰老少女与春华老妇构成的永恒宿敌 ——关于日本艺术家柳美和的创作史
32. 我们都在隔着透明的边界观看彼此的记忆——谈陈泳因的创作
33. 保持近乎孩童的目光向前倒退!——谈JAAPSCHEEREN的艺术实践
34. 评沉昭良:从“台湾移动舞台文化”到“新时期的纪实摄影”

- 个人简历 -

王欢(b.1991, 承德)是一位现居中国北京的艺术写作者和策展人。他在实践中尝试一种去文体化的写作。评论散见于众多艺术与文化杂志及媒体,包括:艺术论坛 ARTFORUM、艺术界 LEAP、假杂志、艺术世界、AETSHARD 艺术碎片、STUDIO VOICE、瑞象视点等等。他于2018年获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5)一等奖,2019年凭策展方案“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计划2019”,并于2019年凭策展计划“寻异志——人迹、城际与世变”入围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展览计划”终选名单。同年担任“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单元提名策展人。



董宇翔 | IAAC 5 二等奖中文获奖者

- 书籍推荐 -
 
作为艺术家,我视写作为创作实践活动之一。从批评理论、文化研究,到新左派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对我的批评写作影响最大,所以列了下面这五本书:

1.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2.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3. 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4.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5.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

- 近期展览推荐 -

上海外滩美术馆“百物曲”

虽然对“泛灵论”或“万物有灵”这样的概念不是很感兴趣,但这依旧是值得一看的展览。“本土现代性”再次被不少艺术家提出,如郭凤仪等。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人间指南(上)”

规模虽然不大(与同期的毕加索展相比)但是梳理了中国艺术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社会转型为背景进行的艺术实践。其中,“新历史小组阅览室”以一系列档案资料清晰地展现了艺术家创作的脉络和转型,非常优秀的个案研究。

惠特尼美术馆“惠特尼双年展”

展览本身并没有特别激动人心之处,但是围绕该馆董事会副主席的争议,法证建筑”(Forensic Architecture)的作品,艺术家的撤展成为了本届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发表文章 -

1. 摄影的疆域、人文精神与数字鸿沟——对<存在:新摄影2018>的一点思考,2018
2. 面向公众的出版,2017
3. 闲逛者、拼贴与21世纪之都,2017 
4. 历史底蕴与当代迷思,2016  

- 个人简历 -

董宇翔先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和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获艺术学士和艺术硕士学位。现在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媒介、艺术和文本。研究方向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框架,将“去政治化”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再政治化”,为其历史的书写提供更多的维度。作品曾在OCAT 研究中心(北京)等地展出,曾获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IAAC)二等奖。



敲黑板!以上获奖者的发表文章及推荐书目均已收录于民生美术文献中心,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随时前往取阅哦!

©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Art Criticis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