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获奖者简介
一等奖获得者 纳迪姆·萨曼
获奖文章: 《Oh You Pretty Things》
所评展览:JONNY NIESCHE: Throb
纳迪姆·萨曼,现居柏林的策展人兼艺术史学家。他曾于伦敦大学学院(UCL)修读哲学,并在伦敦大学科托德艺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先后与人联合策划了2012年第四届马拉喀什双年展(与陈楷逊(Carson Chan)合作)、2015年威尼斯南极馆及2017年首届南极双年展。此外,他亦成功策办了一系列重要的艺术项目,包括2016年第五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利玛宝藏:一个被掩埋的展览”(设在遥远的太平洋岛屿科科斯群岛上的一场独特的特定场域艺术展)及维也纳蒂森-波内米萨艺术当代艺术馆举办的“稀土”艺术展。
 
 
二等奖获得者 李素超
获奖文章:《召唤光州之魂——作为艺术场域的光州前军事医院》
所评展览:想象的边界-光州双年展委任作品项目
李素超,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伦敦佳士得学院,获艺术史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是一名艺术写作者、编辑、译者,其文章发表于《艺术界Leap》、《典藏》、Artforum中文网、Arthub Asia、艺术中国等艺术媒体平台,同时为艺术刊物、机构及活动担任翻译。她的写作涵括广泛的与当代艺术相关的议题,尤其感兴趣于对艺术与社会政治、与集体和个体经验的关系的探索。
 
 
二等奖获得者 蒲英玮
获奖文章: 帝国遗产——论《踱步:七十年的走过》与其缄默
所评展览:踱步:七十年的走过
蒲英玮,1989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和里昂。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得评委会最高嘉奖。蒲英玮的工作以对现实境况的私人体察为路径所展开,他认为个体的经验与记忆是世界存在的诚恳证词。通过展览、写作、出版、讲演等不同形式的实践,艺术家进行着对政治历史文本的个人化重访与戏仿,并将这些跨越了种族、国家、语言、殖民等宏大命题的叙述悉数降落在其非虚构的个人史写作上。同时,蒲英玮把自身所切身经历的中西方游牧与全球化浪潮视为一种当代性流亡,其作品也试图描述中国本土境况在与其他文化语境的相遇中互为参照并且相互阐明的关系。2016年,当“后真相”成为年度词语后蒲英玮开始虚构写作,并认为母语写作与翻译工作是处于 “他者”位置的身份构建与语境生产行为。而这种生产则朝向着一种脱离了既定意识形态窠臼的,一种可能的新身份的到来。
 
 
二等奖获得者 汤姆·特雷弗
获奖文章:《Cook’s New Clothes, Cook’s New Clothes》
所评展览:Royal William Yard
汤姆·特雷弗,现居英国的策展人兼作家。他是“大西洋计划”的艺术总监,该项目是在英格兰西南部举办的一场全新的国际当代艺术盛事,首届艺术节于2018年秋在普利茅斯举行,集中展出了来自12个国家的20名艺术家的特定场域装置艺术品,其中包括享誉世界的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池田亮司(Ryoji Ikeda)及丹麦艺术团体SUPERFLEX。他曾先后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尔阿尔诺芬尼艺术馆总监(2005年至2013年)、印度德维艺术基金会客席策展人(2013年至2014年)、首届丹麦奥尔胡斯ARoS三年展策展顾问(2014年至2015年)、第四届大阪堂岛河双年展艺术总监(2014年至2015年)及伦敦白教堂美术馆客席策展人(2015年至2016年)。

作为一名关注青年艺术家的策展人,特雷弗策划了为数众多的新人展及英国首展,向观众介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新血,包括玛利亚·特丽莎·阿尔弗(Maria Thereza Alves)、科西玛·梵·博宁(Cosima von Bonin)、马蒂·布豪恩(Matti Braun)、塔尼亚·布鲁格林(Tania Bruguera)、梅斯查·伽巴(Meschac Gaba)、尼尔巴·古尔斯(Nilbar Gures)、希尔帕·库普塔(Shilpa Gupta)、刘窗(Liu Chuang)、多瑞斯·萨尔克多(Doris Salcedo)、丘耶勒·图林克斯(Joelle Tuerlinckx)、洛伊丝·温伯格(Lois Weinberger)及梁慧圭(Haegue Yang)。

此外,他亦撰写或出版了超过40部著作及刊物。他的近作包括为2018年度布鲁日建筑与艺术三年展展册文案、为《现代非洲》纪念2017年在南非开普敦新落成的蔡茨当代艺术博物馆所撰写的文章“液体城市”,以及同年为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所撰写的“白日书”。

 
 
2019
黄格勉
入围文章:《“波动偶像”——W·J·T 米切尔的图像爱欲》
所评展览:媒介理论领域的图像及元图像
林诚翔
入围文章:《前卫的困境及其展示——“挑战的灵魂:伊夫·克莱因、李禹焕、丁乙”观展札记》
所评展览:挑战的灵魂:伊夫·克莱因、李禹焕、丁乙
李卓薇
入围文章:《后人类纪:技术是否操纵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逻辑? 》
所评展览:道格·阿提肯
蒋苇
入围文章:《观念的感性——弗朗西斯·埃利斯的诗意政治》
所评展览:弗朗西斯·埃利斯个展“消耗”
施越
入围文章:《“最不中国”的中国馆》
所评展览: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Re-睿”
陶文婷
入围文章:《从郑国谷作品看中国艺术策展的刻板印象》
所评展览:郑国谷:幻化、郑国谷:相片作品1993-2006.“连按快门都是多余的”
于念平
入围文章:《从亚陶出发到「女性作为主角」,南西・斯佩罗的“纸镜”》
所评展览:Nancy Spero, Paper Mirror
杨旖旎
入围文章:《某种结构》
所评展览:谢素梅:安栖
 
 
2019
Andrew O’Neil Hibbard
入围文章:《Untitled, 1989/2019》
所评展览:Untitled, 1989/2019
Evelyn Char
入围文章:《Heterochronicity as écriture féminine: Problematising the Historical Traumas of Taiwan and Indonesia》
所评展览:Letter - Callus - Post-War
Godfre Leung
入围文章:《A Matter of Perpsective: Jinny Yu at Galerie Art Mûr》
所评展览:Jinny Yu: why does its lock fit my key?
JJ Charlesworth
入围文章:《Hiding In Plain Sight》
所评展览:Francis Bacon: Coupling
Lizzie Homersham
入围文章:《Before Projection: Video Sculpture 1974–1995》
所评展览:Before Projection: Video Sculpture 1974–1995
Louis Shankar
入围文章:《Trans/position》
所评展览:Kiss My Genders
Patrick Reed
入围文章:《Navigating the Ruby Con: Force Majeure and Sterling Ruby’s Damnation》
所评展览:Damnation
Rahel Aima
入围文章:《Firing Blanks: Hito Steyerl and the Voiding of Research Art》
所评展览:Hito Steyerl: Drill
 
©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Art Criticism. All Rights Reserved.